?中國正在努力解決水污染問題,新加坡的一些做法或許可資借鑒。
新加坡國立大學化學系兼職教授、新中科技交流促進協會常務副會長藍偉光表示,在新加坡,一個水處理項目掛牌招標,*考慮的是技術與工藝方案,發標方要先請專家選擇確認技術與工藝等軟體方案后,才確定硬體建設的標書設計、中標條件。這樣既可節約投資、事半功倍,又能有效保障水處理效果。
在新加坡,實行的是“誰污染、誰付費”的商業模式。藍偉光介紹說,新加坡的裕廊島與大士化工醫藥園區,入駐了許多國際知名的化工醫藥企業,新加坡政府沒有要求他們誰污染、誰治理,而是誰污染、誰付費。新加坡政府通過牌照許可的方式,鼓勵具有化工、醫藥背景的高層次人才設立專門的污廢物回收公司,大型醫藥化工企業的污染物如垃圾分類一樣分門別類,由污染產生方付費,第三方有償收集、集中處置。如此這般,可一舉兩得,一是從機制上鼓勵生產企業采用高新技術實現綠色制造與清潔生產,減少污染物的產生;同時可以節約處理污染物的費用,降低生產成本。二是化工醫藥的污染物如溶媒、酸堿、重金屬等,通常對于甲方是廢棄物,對乙方而言很可能是生產的原料。第三方收集回收加工后可以把甲方的廢棄物變成乙方的生產資料,這也是對“污染是放錯地方的資源”的*詮釋。
水質標準制定要因地制宜,因環境而異,不搞一刀切。排放標準一定要按照回收利用的需要和條件來決定。比如說村鎮的污水處理,脫氮除磷一定要慎重,因為氮和磷是非常好的灌溉農田的肥料。一方面耗費巨資把它處理剔除,另一方面農民又得花錢購買氮肥、磷肥。同時,排放標準的制定必須考慮排水的去向與用途。中國可以借鑒新加坡的方法,重新定義水資源,基于膜的技術,進行分散治污,無論是工業廢水、生活污水還是溝渠收集的雜水,都可以變成人類生產生活所需要的水,如微電子工業所用的超純水或普羅大眾所需的飲用水。傳統污水處理*的缺點是,只能通過管網收集足夠的污水、集中處理到一級A標準排入河流,之后還要靠河水稀釋。而膜技術發展到今天,*的特點就是可以分散化、小型化、移動化,而且出水水質穩定可靠,可達到四類水甚至飲用水的標準。
對于如何改善飲用水安全與健康問題,藍偉光建議可以推出類似扶持老樓宇電梯改造的配套政策,從公建維修基金或其他惠民政策資金中給出一定比例的補貼,調動居民積極參與飲用水安全改造計劃,推動終端凈水裝置的大規模安裝使用,提升自來水水質。長期而言,政府在這方面的支出,可以從節省的大病醫保費用中得以彌補,因為現在許多疾病的緣起,都與飲水不安全密切相關。
總之,飲用水安全問題的化解既需切實可行的科技手段,也要有行之有效的政策支撐。中國政府加大力度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,通過PPP模式,把各地的住宅、辦公、商業樓宇的終端飲用水升級改造,使其達到新標準,化解飲用水安全危機,是一條可行之路。